:::

All RSS

2025-07-15 空軍:V-150輪型甲車營內翻覆 人員輕傷送醫診療

(本報訊) 針對媒體報導「漢光演習軍方再傳意外,空軍裝甲車營內翻覆」 乙情,空軍司令部今(15)日表示,空軍憲兵中隊V-150輪型甲車,下午於營內執行任務返防期間發生翻覆事件,駕駛及車長輕傷且意識清楚,目前送往臺東馬偕醫院診療,該部已派員實施調查以釐清肇案原因,確保人員、裝備安全及任務順遂。

2025-07-15 【影】賴總統視導布雷操演 感謝官兵守護家園

記者謝沛宸、謝承宏、孫建屏/高雄報導 總統賴清德昨日視導「漢光41號演習」實兵演練—海軍防禦性布雷操演,肯定官兵戮力辛勞,並為國軍加油打氣。賴總統表示,水雷作戰是我國防禦鏈中重要的一環,海軍以防禦性布雷為主,能爭取寶貴時間,發揮海上拒止的功效,感謝國軍弟兄姊妹的付出與堅持,讓世界看見臺灣自我防衛的決心。多層次堅實防線 發揮海上拒止效能 賴總統昨日在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、國防部長顧立雄、海軍司令唐華上將、國安會副秘書長徐斯儉、劉得金等人陪同下,前往高雄地區視導「漢光41號演習」實兵演練—海軍防禦性布雷操演。 賴總統首先抵達平海營區,由海軍192艦隊艦隊長陳少將簡報水雷整備流程,了解水雷儲放、引信安裝、電池模組、設定器等作業情形;過程中,官兵為水雷進行噴印編號作業,以利後續工序按照編號執行水雷設定,用以因應布雷海域深淺及參數設定的不同,接著安裝引信與系統測試,按程序、步驟逐步結合設定,得以發揮水雷遲滯敵軍的戰略效能。 隨後賴總統一行人前往東登碼頭,聽取水雷裝載簡報,並登艇視導布雷系統,官兵亦展現有條不紊的團隊默契,熟稔地將一顆重達700公斤的水雷,平衡、穩定及安全地吊掛至艇上;賴總統離艇後也聽取兩棲偵搜大隊說明近岸防禦特戰部隊戒護作業,了解海軍防禦性布雷操演及實兵演練行動;並頒發加菜金,慰勉國軍辛勞。 稍晚,賴總統於臉書表示,臺灣四面環海,國軍運用「防衛固守、重層嚇阻」的戰略指導,結合地形優勢,以不對稱作戰方式,形成多層次的堅實防線,而水雷作戰就是這道防禦鏈中重要的一環。水雷可以快速部署、布放後立即形成戰力,能夠有效遲滯敵軍行動、打亂其節奏。尤其,我國的海軍以防禦性布雷為主,能夠為防禦的一方爭取寶貴時間,發揮海上拒止的功效。讓世界看見臺灣自我防衛決心 賴總統指出,海軍布雷艇中隊已於2022年正式成軍,我們不僅「國艦國造」4艘快速布雷艇,再加上中科院研發的自動化布雷系統,讓海軍在執行布雷作業時,都能更迅速確實達成任務。這些無聲且堅定的力量,都持續守護著臺灣的民主自由生活,感謝每一位國軍弟兄姊妹的付出與堅持,讓世界看見臺灣自我防衛的決心和努力。

2025-07-15 中共解放軍臺海周邊海、空域動態

(本報訊)  國防部今日表示,迄0600時止,偵獲共機26架次(其中逾越海峽中線進入北部、西南及東部空域21架次)及共艦7艘、公務船1艘,持續在臺海周邊活動。國軍運用任務機、艦及岸置飛彈系統嚴密監控與應處。

2025-07-15 顧部長犒慰救災官兵 肯定守護民眾無私精神

(軍聞社記者陳彥樺臺南14日電) 國防部長顧立雄14日下午赴南部地區,慰問參與災後復原任務的國軍官兵,並致贈加菜金、犒慰官兵辛勞,肯定大家在第一時間投入支援、守護民眾的無私奉獻精神。 顧部長表示,日前「丹娜絲」颱風造成南部地區多處災情,國防部立即檢討兵力、投入救援任務,包含道路及土石清理、物資搬運等工作,盡力協助地方政府與民眾災後復原。 顧部長指出,國軍目前正執行「漢光41號演習」實兵演練,但面對災情,仍適切支援災區,展現即時應變的行動力。部長感謝全體參與救災的官兵,不畏勞苦馳援,並勉勵大家一起努力,讓民眾早日恢復正常生活;強調國軍是人民最堅實的後盾,期許官兵持續以專業與效率,協助地方政府加速重建。

2025-07-15 國軍救災不停歇 助民恢復正常生活

記者洪嘉豪、簡廷哲/綜合報導 國軍刻正執行「漢光41號演習」實兵演練,同時也以適切兵力支援臺南、嘉義等地災後復原,救災腳步不停歇。其中,第4、5作戰區昨日持續調派兵力與機具,進行道路清理及復原工作,有效協助民眾恢復正常生活。 第4作戰區秉持「演訓不中斷、救災不缺席」原則,與民眾同在,官田區公所運用8.8噸吊卡車及鏈鋸機,與203旅合作分段處理倒塌巨樹與懸掛枯枝,迅速清除障礙;137旅在鹽水區協助清運磚塊等雜物;39化學兵群也前往麻豆區支援落果清除任務。 第5作戰區則由257旅持續派遣兵力及中型戰術輪車至嘉義地區,執行道路及水溝清理等復原工作,展現國軍戮力演訓任務同時,也與民眾站在一起,攜手地方加速復原,盼使國人早日恢復正常生活。

2025-07-10 【全民國防】反制中共灰色地帶威脅 團結捍衛主權

◎田立德 共軍於4月1日組織兵力,在我國周邊組織艦機展開聯合演訓的軍事演習,隨後,中共海警船更直接接近臺灣本島東部海域24浬鄰接區,引發國內外關注。近年來,臺海局勢複雜多變,強化國防力量已成為我國捍衛主權與安全的命脈。面對中共持續於臺海周邊展開大規模軍演,包括聯合軍演與常規飛彈射擊、貼近我海空鄰接區測試我應對作為,以及網路戰、認知作戰手段,發動灰色地帶侵擾等威脅,國人應以「勿恃敵之不來,恃吾有以待之」的積極態度面對。尤其重要的是,針對中共各種灰色地帶攻勢,國人應提高憂患意識,切勿鬆弛心防,喪失敵情警覺。現代戰爭已非單純的軍事作戰,而是整個國家政、軍、經、心等各方面的「總體戰」。因此,國家安全與國防事務的整備,絕不能視為國軍單方面的工作,而是全體國人必須共同承擔的責任與義務。全時守護 提升應變能力 眾所周知,戰爭是真實存在的狀態,也是一國可能面對最嚴肅的現實。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茨在鉅著《戰爭論》中指出,對戰爭的認知,是一種政府政策的運用工具,其本身是「以暴力迫使對方實現我方意志的手段」,清楚點明戰爭只是一種暴力的政策工具,且具有主觀與客觀性的博弈性質,其結果往往非常嚴重。 「灰色地帶」威脅,指以未達戰爭門檻為底線,靈活在非傳統與非正規武力的灰色地帶衝突,以達成戰爭想定目標,是一個「作戰環境」,是和平與戰爭之間的「空間」,在此空間引發之衝突,充滿政治、經濟和安全競爭。侵略者透過「混合威脅」,使用模稜兩可、利用非歸屬性實現其戰略目標,同時又能有計謀地限制其他國家的反制行動。是以,在灰色地帶戰略中,除軍事戰外,資訊戰、經濟戰都是常見的手段。而我國正面臨中共灰色地帶威脅的挑戰,雖未爆發武裝衝突或戰爭,但也非一般認知的和平狀態。有別於核武威脅與傳統戰爭,「灰色地帶」衝突的動態更複雜,涉及的利害關係也較小,導致難以一一預想與規劃嚇阻的威脅樣態。面對中共各種威脅,國軍的海上操演仍將依法、依規定持續進行,確保我海域安全,並運用情監偵手段嚴密監控、全時捍衛,以確保國家安全。為應處共軍的軍演或襲擾,國軍近期全力執行實戰化「立即備戰操演」,模擬情境狀況發布命令,進行相對應演練,持續提升應變制變能力。眾志成城 克敵制勝關鍵 德國名將魯登道夫在《總體戰》一書揭示,人民為國家存亡的關鍵因素之一,並強調「一個民族的精神團結,無論現在或將來,都是領導總體戰的基礎」。就此來看,戰爭不僅是軍隊的事情,而與參戰國的每個人民的生活和精神息息相關;亦可說國家的任務之一,是為人民的生活型態服務,但當國家面臨威脅時,人民則應當眾志成城,團結一致,作為國防及軍隊強大後盾。或許多數國家都高度重視軍隊的武器、訓練和裝備,但最終決定戰爭結局的是全民能否精誠團結。依靠這種精誠團結,既使在戰爭艱辛和敵人攻擊下,也能始終保持克敵制勝和不屈不撓的信念。 《總體戰》理論認為全民的精神團結是戰爭基礎,特別是「人民力量表現在體力的、經濟的和精神的力量上,並決定軍隊的力量強弱」。其中,精神力量可使軍民團結如一,休戚與共,是維護全民生存必不可少。而《孫子兵法》有云:「道者,令民於上同意,可與之死,可與之生,而不畏危也。」意其「道」,係指君主和民眾目標相同、意志統一,可同生共死而不懼怕危險。由是觀之,兩者思想可謂不謀而合,為國家生存需要全民的總體力量,就當前而言,全國國民必須深化「國家興亡,匹夫有責」觀念,方能實現全民國防真諦。全民防衛 攜手強化國防 兩岸關係有諸多難以迴避及解決的問題,對這些難題的處理常需要創造新的模糊空間。中共對我之威脅,已結合以資訊化為核心的「非傳統安全」與「傳統安全」之「正反面不對稱作戰」思維,影響國安甚鉅。中共的國防軍事戰略轉型,全面性整合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法律、外交等面向,從過去運用文攻武嚇的「促統」,調整為「反分裂」法律訴求,到現在灰色地帶戰略布局,大幅壓縮我國生存空間,凸顯我國所面對的綜合威脅正日益增加。面對中共「軟硬兼施、和戰兩手」對臺攻勢,威脅愈趨彈性與詭譎多變;若將國家安全寄望在敵人有條件的「和平」,我方的抗敵意志就會日漸削弱。因此,透過「全民國防教育」匯聚國力,展示自我防衛的決心,可謂當前重點工作。 因應全球戰略情勢變化、區域安全衝突升高及中共對我之威脅,國防部長顧立雄曾明確表示,依國際法定義,封鎖手段已構成準戰爭行為,國防部在防衛作戰計畫中,已擬定相應應對措施。我國堅定推動「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」,目的在維持臺海和平穩定,同時強化自身防衛能力,彰顯捍衛國家主權堅定決心。國防為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基礎,凝聚國人的國家認同與國家意識、確保國家安全,為世界各國所追求的目標。由於國防事務內涵廣泛,必須結合軍隊與全民的力量,才能確保國家安全與永續發展;全民國防教育乃是透過不同型態的教育內涵,使全民了解國家處境與潛存威脅,提高全民憂患意識,整合全民總體資源,強化國防建設、增強國防實力,並結合災害防救,達到維護國家總體安全的目的。 除提升軍事硬實力,我國也致力構建全社會防衛韌性,包括推動全民防衛動員機制現代化,強化民防體系,提升全民防衛意識和能力。換言之,全民防衛韌性是我國在外部壓力下,維持正常運作與抵抗能力的重要戰略資源。全民國防教育是最廉價且有效的國防投資,全民國防是全民參與戰爭準備的型態,也是國家總體戰力、堅強防衛意志的展現。從教育立場而言,其價值在使國民理性思考國家處境,體認在國家安全前提下,個人才能安居樂業;全民共同參與國防事務,才能抵禦外侮,謀求國家安定與發展。現代國防必須超越以軍隊作為唯一憑藉的思維,以「全民國防」為理念基礎,透過全體國民在不同領域的共同參與發揮力量,強化整體國防安全。唯有支持「全民國防」政策,才能確保國家安全與生存發展;也唯有強化「全民關注、全民支持、全民參與」共識,進而提升「綜合國力」,發揮最高效益,方可保障國家安全、社會安定與人民幸福。(作者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)

2025-06-26 【全民國防】洞悉中共統戰野心 守護臺灣民主家園

◎林台森 中共自1949年奪權「建政」後,便揚言以武統方式「解放臺灣」,雖在改革開放期間,兩岸情勢趨於和緩,但事實上,中共從未放棄武力犯臺陰謀野心。近年,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打破政治慣例,執意孤行獨攬黨政軍於一身,對內強壓異議、對外霸權擴張,甚至放任鷹派「留島不留人」激進言論,擾動極端民族主義,升高區域衝突風險,確實讓國際和臺灣民眾感到憂心。 作為和平理性的一方,我國或許無法改變當面之敵的蠻橫執拗進犯意圖,但也因此更要洞悉中共謀我之心,進而積極強化自我實力,「有準備就更安全」,攜手團結臺灣,以堅定心防支持國軍捍衛主權,守護永續家園。中共擴張野心危及全球 日前,曾任美國太平洋司令的海軍上將布萊爾,在「臺海防衛兵推」中直言,中共犯臺的時間並非重點,其能力才是關鍵;同時提醒,共軍現代化布局橫跨航艦、核武、太空等領域,建議臺灣應全方位強化嚇阻體系,做好因應長期威脅的準備。雖對中共軍事侵擾提出嚴正警訊,但布萊爾也認為「若中國以為可在短短幾天內占領臺灣,並將既成事實呈現在國際社會面前,致使全世界默默接受這個新現實,那將是極其愚蠢的錯誤判斷」。 對中共霸權威脅提出警訊者眾,除著墨傳統的軍事武力擴張之外,也持續關注非傳統領域,包括認知作戰、滲透破壞與灰色侵擾等,顯見中共惡意影響力甚鉅,已遭國際認清並嚴正防堵。美軍出身的知名戰略學者凱瑞.葛宣尼克,就著書疾呼紅色滲透的嚴重性,強調「身處最前線的臺灣與民主盟邦們,對抗中共的秘密入侵,就從知己知彼開始」。長年關注臺美「中」三邊關係的葛宣尼克發現,中共極權主義不僅殘酷,更「奴役自己的人民,並試圖摧毀美國」。其滲透管道多元且無孔不入,隱而不顯的作戰方式直接威脅臺灣、甚至美國的生存發展。尤其自冷戰後,美國民眾與政府忽略了紅色滲透的威脅風險,遲遲沒有做好相對應的戰略準備,導致當前赤焰升囂,危及全球的和平與穩定。 當前,中共為了維持承平假象,最常使用的手法就是透過媒體操弄發動「輿論戰」,包括主動提供資金或其他誘因,在國際影視產業中強勢置入「中國夢」;對內嚴格管制資訊流通,祭出禁映、禁播手段,加上嚴刑厲法,迫使產業主自我審查,排除對己不利的負面內容。「心理戰」部分,則是大量發布錯假訊息,或以網路謠言打擊目標形象,同時配合外交施壓、軍事演習與武力威嚇,影響民心士氣。此外,中共更擅長運用「法律戰」片面曲解國際法,包裝軍事擴張的企圖,假「和平崛起」之名,在南海、臺海及太平洋島鏈等區域大肆「亮劍」。最令人反感的,是綜合以上「三戰」手段、更惡劣之「統一戰線」,此舉最早源自俄共列寧領導無產階級革命時期,核心精神區分「擴大己方陣營」、「鞏固革命成果」、「打擊資產階級敵人」3大部分,過去深受中共奉行,並在二戰結束後顛覆民國,達成竊取政權目的。多數民意支持維護我國主權 習近平上任以來,特別重視統戰工作,屢屢強調「法制化、機制化、整體布局及黨的全面領導」,並於2021年11月通過「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」,將「堅持統一戰線」列為中共百年奮鬥10條歷史經驗之一,在此基礎上建構「大統戰」策略,向國際延展赤化魔手。以對臺統戰工作為例,近年特別著重在「民族」情感,鎖定包括留學人員、新媒體代表性人士、民間財經企業人士,特別是年輕一代之上述3類「重點對象」,也就是從過去的「三中一青」(指中小企業、中低收入、中南部及青年)延伸為「一代一線」(指年青一代、基層一線),深入接觸我國基層青年群眾,宣揚「兩岸一家親」共築「中國夢」,輔以各種經貿優惠手段,企圖拉近距離並削弱敵我意識,改變臺灣人民的自我認同。 事實上,兩岸雖在語言、文化上擁有一定的共通性,但因中共極權統治,長年箝制輿論強壓民智,導致政治制度與認知差距擴大,加上屢以武力恫嚇臺灣百姓,更造成難以彌補的心理鴻溝。根據陸委會所發布之兩岸關係民調顯示,認為中共對我國政府與人民不友善的比例,分別高達 70.9%、54.4%,成長幅度亦自民國103年開始相關民調後,呈現逐年向上攀升走勢。另針對中共統戰威脅,政府加強安全管理部分,有7成以上民眾認為滲透愈來愈嚴重,以及高達近8成民眾贊成「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」的政策主張,至於中共「一國兩制」與「一中原則」,均遭超過8成以上民意否定。由此可見,絕大多數臺灣人民都對中共統戰滲透感到深惡痛絕,並否定任何消滅或侵害中華民國之主張,同時支持政府防範中共統戰之安全管理作為,維護我國主權、安全及民主自由。團結臺灣 奠立堅實安全 誠如行政院在「115年度施政方針」中強調,依總統賴清德召開國安高層會議結論,提出中共對我國安及統戰威脅之17項因應策略,以及國防預算達 GDP 3%等目標,強化高科技保護,與友盟國家合作共同打造全球民主供應鏈等作為,無非是要透過法制改革防杜對臺統戰、滲透與認知作戰的危害,捍衛臺灣主權與民主憲政發展,讓國家走在正確的道路上。基此,國防建設具體作為包括「建構不對稱作戰」、「強化防衛韌性」、「提升後備戰力」與「厚植灰色地帶應處能量」4大面向,強化國家整體防衛能量。另依聯合作戰需求循自製、商售及軍購等多元管道,獲得國軍所需武器裝備;透過前瞻科技發展,整合學術單位及研發機構量能,建立國防產業級別認證及安全管控機制;建構完整國防產業供應鏈,達成國防自主目標。 施政方針中也強調,政府將持續鞏固臺美關係,深化友盟軍事交流合作,藉由推動高層政策對話、軍事事務改革及國防產業發展,拓展雙邊及多邊軍事交流,強化國際友我力量。對內部分,則持續鞏固國安聯防機制,完備情蒐網絡及反情報案件調查能量,並重新建構軍事審判制度及增訂「對敵人效忠表示」的處罰,防杜敵諜刺密蒐情及滲透破壞。最重要的,是建立全民共識,攜手反制中共在國際上矮化、甚至消滅臺灣主權的惡行,進而向全世界宣達「反對中共併吞臺灣」的國家集體意志與社會共識,破除中共向國際「大統戰」的陰謀。 民主盟邦早已預判中共威脅並作善意提醒,國人也對侵害我生存發展者群起反感,進而全民支持政府提出具體反制策略,做最壞的打算及最好的準備。所謂「勿恃敵之不來,恃吾有以待之」,我們堅信「有準備就更安全」不變真理,也認同唯有團結臺灣,強化國防與心防,才能厚實安全基礎,消弭風險立於不敗之地。(作者為新聞工作者)

2025-06-19 【全民國防】資安即國安 打造堅韌數位防線

◎張玲玲 面對國家級駭客、人工智慧風險與量子科技所帶來的挑戰,我國資安體系亟須加速升級轉型。國家安全會議於4月上旬發布《國家資通安全戰略2025》,明確指出「漸進式改變已難以因應當前迫切危機」,因此以「資安即國安」為核心理念,全面推動資安戰略重整與強化。該戰略著重鞏固「資安四大支柱」,並以建構「國家資安戰情協同應變中心」與推動「強化國家資通安全會報及資訊資安預算正規化」2大基石為主軸,全面強化我國資安防護體系,邁向「堅韌、安全、可信賴的智慧國家」願景。防護基礎設施 穩定通訊 隨著臺海局勢升溫,我國數位基礎設施已成為潛在攻擊標的。美國聯邦參議院軍事委員會4月上旬召開針對印太區域安全情勢的聽證會,指出中共持續破壞臺灣的數位基礎設施,尤其聚焦於海底電纜的脆弱性,該等基礎設施恐成為中共未來對臺脅迫,甚至在發動武力攻擊前進行測試的關鍵目標。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羅上將強調,中共在未宣戰狀態下,結合軍方與民兵組織執行資訊破壞任務,藉此削弱我國的通訊與情報能力,為不對稱作戰戰略的一環。 除海底設施外,臺灣周邊空域亦出現GPS欺騙(GPS spoofing)攻擊徵兆。根據瑞士數據行銷平臺SkAI Data Services與蘇黎世應用科學大學的數據,去年全球受GPS欺騙影響的民航班機數量驟增,接近30萬架次;我國亦偵測到臺灣海峽上空出現干擾訊號,影響多架航班。與單純的訊號干擾不同,GPS欺騙是透過偽造位置與時間訊息,直接干擾航空導航與飛航安全系統,可能導致機師誤判高度、偏離航線,甚至誤觸安全警報,長期更將侵蝕飛航體系的信任基礎。 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許智翔指出,GPS干擾與欺騙原為戰區內的電子作戰技術,但近年中共頻繁在臺灣周邊實施灰色地帶行動,此類技術已被常態化地用於承平時期的戰略壓迫。在北歐與黑海地區,俄羅斯亦曾在北約軍演期間多次發動GPS干擾,對鄰國構成重大安全風險,形成技術恫嚇與區域示威之效。如今,臺海亦面臨類似的戰略圖像。 因此,從深海的電纜破壞到高空的GPS欺騙,我國正處於一場無聲的數位戰場之中。資訊與通訊系統的穩定性,已成為現代安全態勢中,不可忽視的關鍵變數。防範間諜軟體 強化資安 在數位科技日益滲透生活的當下,間諜軟體也成為新型態國安威脅核心之一。近期,美、英等6國情報與網路安全機構,共同揭露2款與中共「國家安全部門」有關的間諜軟體—BadBazaar與Moonshine。這2款軟體由中國大陸四川的「電科網安」公司開發,主要針對包括我國民主運動人士,涵蓋維權人士、法輪功成員、香港民主派、藏人與維吾爾人等,顯示中共對資訊控制與跨境監控的策略,有具體化與全球化傾向。 上述間諜軟體多以如WhatsApp常用通訊軟體外觀偽裝,甚至推出藏語、維吾爾語等介面吸引用戶點擊下載;一旦裝置遭感染,即可全面讀取使用者之語音、影像、簡訊、聯絡人及定位資訊。據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曾怡碩指出,是類軟體多藉由社群平臺、假冒官方網站或假App誘導安裝,接著奪取攝影機、麥克風與檔案權限,再透過後門回傳至中共伺服器,達到監控與竊密雙重目的。其攻擊具高度客製化特性,專門針對具有「情蒐價值」的目標進行滲透,我國公民團體、媒體從業者、政府智庫人員與退役軍事將領,亦屢傳遭疑似滲透鎖定。 針對此一威脅,我國資通安全會報與數位發展部已強化資安通報與監控機制,並要求關鍵基礎設施單位如電信、金融、交通與媒體,落實資安防護演練。另須提升全民資安素養與反滲透意識,特別是針對媒體識讀、裝置安全設定與社群軟體使用習慣的教育,避免無意間成為間諜軟體滲透的跳板。策定數位戰略 嚇阻威脅 數位空間已迅速演化為地緣政治競逐的新前線,我國所面臨的資安威脅,早已超越單純的技術漏洞或犯罪集團攻擊,其背後更牽涉國家層級對抗與地區安全格局重塑。網路戰正成為區域衝突與大國博弈的重要戰略工具。 根據《華爾街日報》報導,美「中」去年底在日內瓦舉行一場不公開資安會議。期間,中共人員罕見間接承認,針對美國關鍵基礎設施的網路攻擊,與華府對臺軍援行動「有所關聯」;意即對美方「可能介入臺海衝突」,釋放明確的戰略嚇阻訊號。美國國土安全部與國防部近年亦多次點名中共駭客組織「伏特颱風(Volt Typhoon)」與「鹽颱風(Salt Typhoon)」,指其長期潛伏於美國電信與能源網路,試圖建立潛伏性預置攻擊節點(pre-positioning),為未來衝突預做部署。 更值得警覺的是,中共透過技術滲透與明示威脅,試圖塑造一種「凡涉入臺灣者,將承擔關鍵設施遭攻擊之風險」的「代價敘事」。我國作為潛在衝突核心區域,若未建立具韌性的資安聯防體系與跨部門早期預警機制,勢必首當其衝,成為混合戰的試驗場。因此,「資安即國安」不僅是國內治理命題,更是我國參與國際政治、維持區域穩定的重要戰略支柱。統籌應變能量 公私協力 面對跨領域且持續演化的數位威脅,我國《國家資通安全戰略2025》明確將「國家資通安全會報」定位為資安政策統籌中樞,推動跨部會整合與長期戰略協調。3大優先任務包括:統整資安法規與法遵機制,確保各機關制度與防護標準與時俱進;確保政府機關及關鍵基礎設施具備穩定預算與專業人力,並建立考核制度;促進私部門參與,擴大公私協力網絡。數位發展部資通安全署亦據此啟動114至117年「國家資通安全發展方案」,聚焦全社會防禦體系、基礎設施韌性、資安產業發展與AI新興科技應用等4大主軸。另將設立「國家資安戰情協同應變中心」,統合戰情監控、威脅分析與跨部門應變,並推動資安預算正規化,擺脫碎片式應對。 同時,需強化全民資安教育與素養,提升社會防護意識,並加速部署零信任架構、後量子密碼及AI防禦技術,形塑「堅韌、安全、可信賴」的數位環境。唯有全民參與和制度支撐並行,我國方能建立主動防禦機制,有效反制滲透,鞏固國家安全防線。(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候選人)

2025-06-12 【全民國防】反制認知作戰 強化社會心理韌性

◎田立德 從古今中外無數戰史中,可證心理戰未曾缺席任何一場戰事,尤其在現今資訊發達的時代,交戰雙方作戰全程,都會藉由傳播媒體表達己方理念與作為。質言之,雖在外界來看,交戰基本態勢甚至勝負業已底定,但經由心理戰作為,仍可顯現並宣揚自己國家的意志。 許多軍事學家發現,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,非在物質作用,而在心理作用。如孫子兵法〈軍爭篇〉論及「三軍可奪氣,將軍可奪心」,即探討如何打擊部隊意志或指揮官意志,以獲得勝利;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茨論述「精神因素在戰爭中列為最重要者」;英國軍史學家李德哈特認為「在一切軍事行動中,精神因素是居於首要地位」、「使敵人喪失平衡,自亂步驟,才是真正的戰略目標」,這些「攻心為上」的戰爭指導,迄今仍具有參考價值,戰爭型態雖隨著技術條件改變而產生變化,心理因素卻未因此有所轉變。科技革新 重塑戰爭形態  科技進步與技術革新帶動的「軍事事務革命」,打破以往軍事與非軍事的界線,重塑戰爭型態,因此無法再以傳統軍事安全作為國安唯一目標。隨著電腦、通訊、網路,乃至AI等技術迅速進步,資訊革命的影響不僅只於技術本身,亦衝擊軍事領域,對國家而言,如何將科技與知識充分運用到軍事領域,成為戰爭的致勝關鍵。 戰爭是一種強迫敵人遵從我方意志的武力行動,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戰爭型態及理論,能掌握戰爭型態的未來發展,就能掌握未來戰爭的勝利。資訊科技、網路成為21世紀訊息流通、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,必然引導著資訊戰的到來,對於各國軍事思想觀念,均產生重大革命。克勞塞維茨提及「科技對於戰爭之影響,範圍甚大,包羅萬象,所有一切戰爭都應視為政治行為」,是以,現代戰爭涉及範圍更廣,包含軍事層面,亦擴及政治、經濟、心理及科技等領域。現代戰爭可說是「非對稱」、「非接觸」及「非線性」的「三非」戰爭時代,即是軍事資訊化、數位化,改變力、空、時3大要素的內涵,使戰爭思想、觀念、戰鬥模式、軍事組織、兵力結構等,均造成重大衝擊與轉變。未來要面對的是全新而複雜、危險、波及範圍廣泛,具極端風險的戰爭環境。查核事實 主導第六戰場 近幾年來,認知作戰已成為中共對我國實施統戰、灰色地帶、文攻武嚇等行動外,最主要的「無煙硝攻勢」。北約的研究報告將該詞識別為針對人心的「第六戰場」,與陸、海、空、網路、太空等領域並列。它被看作是一種有組織性的資訊攻勢,企圖改變個人或社會群體思想,使其達到發動者的期望目的。本質上,是一種非傳統作戰形式;既貫穿所謂平、戰時期,也不存在前、後方戰線的區別,更關鍵的是,可以依據對象目標「客製化」攻擊內容。 現今戰爭型態和過去截然不同,中共對我認知作戰已不分平、戰時進行,並透過錯假訊息宣傳,造成國內民眾對立與紛亂猜疑。對中共而言,此等行動不但可降低武裝衝突的成本,又能成功動搖、瓦解我國民心士氣,同時亦打擊我國政府威信、分裂社會向心並醞釀衝突。因此,國人除應強化自身媒體判讀能力,明辨訊息真偽,更可善用公信查核機制,加以反制,讓敵人不實訊息無可乘之機。 有關中共對臺認知戰作為之影響,依我國已發展成熟的公私協力機制,事實查核、澄清與溯源等反制手段,多數能在短時間內被識破公布,並使製造與傳播節點喪失公信力。不過,中共仍透過多元管道不斷實施攻勢。北京進行認知作戰時,並非單獨為之,往往搭配其他政治、經濟、軍事等行動,以其最大程度影響臺灣社會民心。諸如「外宣模式」、「粉紅模式」、「農場模式」與「協力模式」為對臺認知作戰的4大進攻模式,分別針對特定與不特定閱聽受眾傳遞訊息。 認知作戰的面貌既多元又複雜,多伴我國當下所處社會環境或面臨的政經挑戰,靈活發揮,透過看似理性卻蘊藏煽動性的論述、真偽參雜的假訊息,甚至迷因圖卡,引導輿論走向。傳播途徑結合傳統媒體與新興網路媒體,不受限於地理限制,可跨越地區平臺,經推播、轉載、引用、彼此呼應與炒作等方式達到效果。 不實訊息、假新聞或誤導性資訊,或為取得經濟利益、或為刻意欺騙大眾,結果均可能危害公共利益。而網路的無遠弗屆,讓假訊息影響更為嚴重,因社群媒體和網路平臺能快速傳播不實訊息,影響力甚至可達全球。中共長期對我之策略,實質上是不斷進行分化團結、模糊主權意識及打壓國際空間等的卑劣兩手策略;基此,國人應更加了解其統戰陰謀,切勿因幾可亂真之假訊息、輿論及武力威嚇等而自亂陣腳,落入統戰圈套。 現代戰爭原係以武力為中心的總體戰,其範疇廣及政、經、軍、心、科技等作為;因此,全民防衛精神戰力不可輕忽。精神戰力雖然會隨著戰爭的利鈍與形勢進展而有所變化,但其與有形戰力所構成的乘數效應,卻凸顯有效展現全民防衛韌性的重要。其主要作用在掌握群眾的心靈與意志,涉及範疇則廣及整個戰爭面,包括我方國內民意的支持、國際社會輿論的認同、在敵方或作戰區域破壞腐蝕其心理基礎等作為。識讀資訊 增進媒體素養 面對中共步步進逼的威脅,強化國防戰力、提升全民防衛意識與建立共識,刻不容緩。而「全民國防」與「國家安全」息息相關,沒有「全民國防」的基礎,「國家安全」將難以實現。為防止中共對我認知作戰影響力提升,可藉由擴大全民國防教育,透過教育方式,強化宣導對國家認同、判別不實訊息能力、中共最新動態威脅及可能操作手法。因此,透過多元教育讓全民建立安全防線,提升國人危機意識與資訊判讀能力,秉持「先查證、不散布」的態度,在轉發前先思考是否會落入敵方認知作戰的陷阱。 我國安全環境充滿複雜變數及高度挑戰,臺灣位於民主與專制陣營對抗前緣,總統賴清德於今年3月主持國安高層會議會後記者會,即提5大國安統戰威脅及17項因應策略,其中對策之一,即由相關主管機關積極防止中共透過網路、應用程式、AI等工具,對我進行認知作戰及危害資安。另外,賴總統錄製莒光園地節目時,亦勗勉國軍面對來自中共的各種威脅樣態,都能夠提高警覺。政府也會加強全民媒體素養,培養社會心理韌性,因應日益複雜的認知作戰手段。(作者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)

2025-06-05 【全民國防】強化防護韌性 拒止灰色地帶威脅

◎侯信田 總統賴清德繼3月針對臺海區域安全情勢,召開國家安全高層會議,因應中共「兩會」落幕後,對我國新型態之文攻武嚇手段,包含滲透、間諜等5大國安及統戰威脅,決議推展17項因應策略;再於5月發表執政週年談話,強調將整合各部會力量,團結國人抵抗分化,保護我們所珍視的自由民主生活方式,期能持續提升臺灣的整體安全。 綜觀中共近年在臺海侵擾行徑不僅詭譎多變,其手段亦更為細膩,一方面以軍事武力,企圖對我國人之自由聲浪進行施壓威懾;另一方面又施以小惠及利誘方式,拉攏我國民眾前往其中國大陸就業發展,試圖以兩手策略分化國人向心力,最終藉此從中獲得政治利益。誤導認知 遊走法規邊緣 2017年,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提出「灰色地帶威脅」概念,在國際關係中的「和」與「戰」、「黑」與「白」之間,所存在的「灰色地帶」威脅,其特性是透過遊走國際法邊緣,以躲避他國制裁及譴責。 溯自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,俄羅斯即是對烏克蘭製造多種形式之「灰色地帶威脅」,而後從中得利,其中包含切斷烏國本土與克里米亞半島之間的通訊電纜,或是派遣俄軍士兵假扮平民,滲透軍事基地,以及對烏國人民放送錯假訊息等手段,達成烏國內部心理嚴重不安且認知錯誤,進而使其政府與人民之間產生對立。 然而,對一個國家的國防事務而言,「灰色地帶威脅」影響最大的就是陷入情報判斷及應對困難的窘境,甚至造成國家資源不斷遭削弱。以臺海安全為例,近年,中共各種軍機、艦頻繁進入我國防空識別區,以軍演為由進行「繞臺」等戰術行動,正是名副其實的「灰色地帶威脅」,此舉除帶有相當挑釁意味外,更是直接衝擊東亞、印太地區的區域安全。 除此,據美國媒體《華爾街日報》報導,觀察評析中共當前在亞洲各地採取「灰色地帶威脅」的強軍戰略,包含「軍機偵察」、「海警船演習」或「悄悄興建新的平民定居點」等,其目標範圍更擴及臺灣海峽、南海甚至喜馬拉雅山脈,藉此加強其區域影響力。此擴張行徑亦警示國際社會應多關注中共,避免國家利益與安全因此受損。破壞海纜 影響民生運作 去年5月,北歐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,爆發海底電纜遭蓄意切斷事件,使得該國國家通訊近一週受極大影響,經調查兇手極可能是陸籍船隻所致,因此,愛沙尼亞向中共提出告訴,惟經6個月等待,中共外交部均未正面回復;另至同年12月,芬蘭與愛沙尼亞之間的「Estlink-2」海底電纜於25日又發生故障,雖然愛沙尼亞表示民生設施並未受太大影響,但經芬蘭方面調查,兇嫌目標包括陸籍貨櫃船「新新天2號」和懸掛庫克群島國旗的油輪「Eagle S」,這2艘船在事故發生時都在附近海域。 海底通訊電纜,是以絕緣材料包裹導線並鋪設於海底,可傳輸地區或國家間電信需求及電力,因此當電纜被中斷,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民生設施將無法正常運作,更嚴重情形甚至會直接威脅國家安全。 然審視臺海情勢,先前連二接三發生臺灣本島與外離島間的海底電纜遭切斷事件,且發現犯嫌極可能是中國籍船隻,包含澎湖七美島、臺灣與連江縣馬祖列島間的通訊電纜等,均遭人為截斷,其中尤以澎湖縣七美鄉的影響最為嚴重,包含民眾日常生活消費、電子支付及醫療數據無法傳輸,而馬祖地區則多次發生通訊中斷情形,最具嫌疑的對象為中國籍船隻,雖然該船負責人表示是不慎所為,但以國安角度來看待,我國海域的海底電纜接連遭中國籍船隻破壞,使民生機制與軍隊通訊無法正常運作,此舉毫無疑問等同於「灰色地帶威脅」,也是我國安單位應處的考驗。空飄氣球 挑動區域緊張 2023年初,美國東海岸屬領空範圍發現不明空飄氣球,經認定是中共製造且具監偵功能之「間諜氣球」,基於國家安全考量,時任美國總統拜登即下令派遣美空軍F-22戰機,以空對空飛彈予以擊落,最終該氣球墜落於卡羅來納海岸約6海里處,中共的荒誕行為,引起當時國際社會關注及譴責。 然而,中共不只針對美國領土施放偵察氣球,去年1月,正是我國總統大選前夕,中共也開始在臺海持續施放空飄氣球,其路徑不但越過臺灣海峽中線,甚至飛越我國領空,跨過中央山脈後進入太平洋。據我國國防部資料顯示,中共所施放空飄氣球,其飛行高度平均約在1萬5千呎至1萬8千呎,經研判該氣球目的應屬氣象探測,而一般國內航線及軍用行政飛機高度則約在1萬8千呎至2萬5千呎左右。中共隨意在我國領空施放空飄氣球,實屬非常危險、魯莽的行徑,雖目前國安單位情資顯示所施放的是氣象探測氣球,但也不完全排除其蒐集情資可提供共軍軍事入侵所用,包含飛航、射擊參數等。 對於中共此等行徑,我國政府雖多次公開表示抗議,但也未見有任何改善,今年起,更是以軍機擾臺併同施放空飄氣球方式,甚至曾在一日內施放超過11顆空飄氣球,此舉已挑動整體區域安全。提高警覺 打造安全防線 兵法:「兵者國之大事,死生之地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!」縱觀近年來,中共在臺海行徑詭變多端,且為避免國際譴責其行徑,所採取之手段多遊走灰色地帶,不僅意圖藉此削弱國軍部隊的戰備意志,更使國人日常生活產生極大壓力。 就地緣戰略方面而言,我國位居東亞重要樞紐,在國際海空航運方面占相當重要地位,更是印太地區區域安全定錨;在海底通訊電纜方面,我國亦是區域重要節點,纜線連接太平洋、印度洋,直到歐洲,影響面向包含經濟出入口、金融與醫療數據等。因此,蓄意破壞海底電纜事件者,我國應更加重視並謹慎應對,以遏止意圖不軌之行為者。 俗諺:「以小事大以智。」國人須多關注國防安全事務,認清敵所製造威脅與影響,並提高警覺。誠如賴總統所強調,面對日益嚴峻的威脅,政府會全力確保國家主權不受侵害,期盼全民團結抵抗分化。(作者為媒體工作者)

2025-07-14 「1職業」遭點名奧客比例最高!網掀兩派論戰 同行反駁:那是早年的人

服務業時常面臨多種顧客,其中最怕遇到奧客,打亂一整天的心情。就有網友指出,教師是奧客比例最高的職業,因為沒出過社會,彷彿待在象牙塔,沒被社會鐵拳教訓過。貼文曝光後,引起網友兩派論戰,不少服務業認同此番...

2025-07-02 嘉義市雙師奪杏壇獎 學生跨海返校謝師恩

嘉義市蘭潭國中郭禮瑜組長與玉山國中翁瑜旻老師榮獲114年度「杏壇芬芳獎」殊榮,嘉義市政府教育處處長郭添財6月30日特別代表黃敏惠市長恭賀兩位老師,並貼上紅榜以示祝賀,期盼藉由這份榮耀激勵更多教師持續奉獻,為嘉義市培育更多優秀的人才。黃敏惠表示,教育是城市發展的根基,是推動社會進步與經濟繁榮的重要支柱。她特別感謝今年獲獎的老師們,肯定他們在教育崗位上的全心投入與無私奉獻。這些優秀教師不僅在課堂上悉心指導,更以身作則,實踐市府推動永續發展的理念,致力於培育具備未來競爭力與責任感的下一代。教育處處長郭添財表示,杏壇芬芳獎是對長期默默耕耘教師的最高肯定,表彰他們在教學現場付出的辛勞與熱忱。這兩位獲獎老師不僅是教學專業的典範,更是師德師風的楷模。他們的努力讓嘉義市的教育品質持續提升,使得在地的孩子們能在更幸福、更有支持的環境下成長學習。蘭潭國中校長陳建銘表示,郭禮瑜組長從教已有21年,始終秉持著「不放棄每一名學生」的堅定信念,致力於用心陪伴每個孩子的成長。他善用激勵制度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,並透過討論式教學讓學生能夠主動思考、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。在課堂之外,郭組長更帶領學生拜訪如嚴長壽、沈芯菱、

2025-07-02 嘉市雙師愛+1勇奪杏壇獎 學生跨海返校謝師恩

【記者 吳瑞興/嘉義市 報導】嘉義市蘭潭國中郭禮瑜組長與玉山國中翁瑜旻老師榮獲114年度「杏壇芬芳獎」殊榮,嘉

2025-06-29 第二機會學校 重啟人生再出發

在摩洛哥,每年有超過27萬名孩童輟學,文盲率更高達4分之1,教育資源不均的問題十分嚴峻。為了讓失學青少年找回希望,當地成立了所謂的「第二機會學校」,透過量身打造的課程與技能訓練,幫助學生重返校園,...

2025-06-28 非一氧化碳中毒!師帶頭教室烤肉…5生頭暈、嘔吐送醫原因曝光

屏東縣恆春鎮某國小4年級某班級老師,27日帶著學生在教室內開著冷氣烤肉,但因為通風不佳,導致5名學生頭暈、嘔吐,疑似一氧化碳中毒送醫治療。不過,經醫院檢測後,確定是因空氣不流通所造成的缺氧,留院觀察的學生也都陸續出院。

2025-06-27 屏東師生教室內烤肉 5童缺氧送醫

屏東縣恆春鎮僑勇國小某班30名師生,27日上午在教室內以卡式瓦斯爐烤肉,因窗戶未完全開啟,疑似通風不良造成室內一氧化碳濃度上升,中午11時30分許陸續有5名學生出現頭暈、嘔吐及四肢無力等身體不適症狀,緊急送醫後無大礙,經醫院抽血檢驗初步排除一氧化碳中毒,研判是缺氧導致不適。校方表示將開會檢討,2名參加活動的老師至少記過以上;屏縣教育處則要求學校全面檢討活動安全流程,並加強相關教育訓練。

2025-06-27 僑勇國小5學子疑一氧化碳中毒 送醫

屏東縣恆春僑勇國小四年級某班,有三十名師生群體在教室內烤肉,發生一氧 ...

2025-06-27 小學教室烤肉釀一氧化碳中毒!5童送醫 教育處:將究責3教師

屏東縣恆春鎮某國小27日上午發生學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。原來是一名教師擅自帶領四年級學生在教室內開冷氣烤肉,因通風不良導致室內氣體濃度升高,5名學生身體不適送醫,所幸無生命危險。校方與縣府教育處皆表示,將徹查並對在場未阻止的3名教師依規定懲處。

2025-06-27 國小2師帶學生「室內開冷氣烤肉」!5女童疑CO中毒送醫 校方將懲處

[FTNN新聞網]記者洪宗荃/綜合報導屏東縣恆春鎮發生集體一氧化碳中毒事件!僑勇國小有2名老師帶著4年級學生在教室內用卡式瓦斯爐烤肉,因為教室內開著冷氣,...

2025-06-27 快訊/2師帶國小生教室「卡式瓦斯爐」烤肉 5女童嘔吐頭暈疑CO中毒送醫

教室烤肉出事了!屏東縣恆春鎮某國小今(27)日上午發生疑似一氧化碳中毒意外,一共5名學生身體不適緊急送醫,所幸目前已無大礙。據了解,2名年輕老師帶四年級學生以卡式瓦斯爐在教室烤肉,未通報校方,疑似因為空氣不流通導致意外發生,校方表示,將對2名老師記過處分。
:::

會員登入

反詐宣導專區

防制學生藥物教育專區

交通安全教育推廣區